您的位置:首页 / 行业·专访

开车=个人信息裸奔出国?咋办?

时间 : 2021-08-24 15:45:32来源 作者:□大河报 祁驿

1230 1230

□大河报 ·视频记者 祁驿

“我的车能刷脸开门,会不会给我人脸识别泄露了?”

“我的行驶数据会不会被传到国外服务器上?”

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,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,也引起了用户和行业的广泛关注。

8月21日,国家网信办、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、公安部、交通运输部五部门公布《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规定》),对汽车数据有了更严格的管理。

规定:数据必须可删除,不得出境

《规定》明确,国家鼓励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,处理汽车数据应坚持车内处理、默认不收集、精度范围适用、脱敏处理四大原则。

具体来说,“车内处理”指除非确有必要不向车外提供;“默认不收集”指除非驾驶人自主设定,每次驾驶时默认设定为不收集状态;“精度范围适用”指根据所提供功能服务对数据精度的要求确定摄像头、雷达等的覆盖范围、分辨率;“脱敏处理”指尽可能进行匿名化、去标识化等处理。

《规定》特别强调了汽车数据的出境问题,要求重要数据应当依法在境内存储,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,应当通过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。


说法:一小时20G数据,传出国境

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平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智能汽车会产生大量的数据,以一辆配备三颗摄像头、一颗32线激光雷达以及组合惯导系统等传感器的智能汽车为例,每小时约产生20GB数据,“如果说一部普通高清电影约有2GB,那么就相当于每小时拍10部高清电影”。

这些数据中,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采集路面信息。“这种采集很精细的,比如特斯拉,精确到连路上小水坑都能收进去。”郑州测绘学校的教师说,从技术上说,目前大多数智能汽车已经不是收集,而是“地图测绘”的水平了,“你看咱们用的导航,一般只提示你前方有桥梁或者隧道,而这些汽车则会测算桥梁或隧道的高度,这就是测绘了”。

而这些数据,一般都会传到车企自建数据平台上,这些平台,有的在国内,也有在国外的,尤其是国内合资品牌车企,汽车传感器所收集到的数据,大多数都是传送到海外研发部门分析。

大河报汽车网

现场:车内摄像头挺多,车主担心

“车外收集路况这个我觉得还行,但是车里有摄像头是什么意思?”郑州市民刘女士刚买了一台零跑T03,她发现车内有摄像头,而且是随车自动开启、她本人无法关闭。

一家郑州汽车制造企业的工程师刘先生说,这个摄像头,在业内被统称为驾驶员监测系统,是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的一部分,主要就是通过分析姿势、动作、眼球位置,“看”出驾驶员是否真的在操控车辆。

除了提升安全性之外,车内摄像头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不同的驾驶员,然后记录他的座椅、后视镜、方向盘等设置习惯,在未来甚至可以接入支付系统,直接用车内摄像头刷脸支付。

是不是只有零跑一家配备了车内摄像头呢?记者在郑州探访了蔚来、小鹏等多家汽车销售门店,结果发现,不下10余家车企的车型安装有车内摄像头。在郑州智能汽车扎堆的YOUYOUPARK商场,一家智能汽车的销售人员称,车内摄像头主要作用就是用于监测驾驶员疲劳状态,至于是不是收集车内谈话能内容,她并不清楚。

关于车内摄像头,部分消费者表示,他们认可车内摄像头能使汽车更智能,但最好还是设置成能关闭可删除,以保护个人隐私。

河南春屹律师事务所律师认为,《规定》执行后,对这方面的隐私保护将有所改进,除此之外,车企也要在醒目位置写明车内装摄像头的目的、使用范围、摄取的照片和视频是不是要存储、存储在哪里、多长时间销毁,以充分保证车主的知情权。